其他
王青斌:中立与专业,可解公信力之忧 | 学者评论
为提升行政复议的公信力,正在征求意见的《行政复议法(修订)一审稿》对“复议机构”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变革,第49条规定了“行政复议委员会”制度。
研读新规可以发现,复议委员会在功能定位上属咨询型委员会,负责“为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提供咨询意见”。在人员构成上则以“相关政府部门、专家学者参与”,保障复议委员的专业性和中立性。复议委员会成员除负责法制工作的专职政府人员,还包括相关行政领域和法律界的专家学者。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与中立性,使复议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既独立于行政复议机关,又具备对相关领域的行政纠纷进行专业判断的素质与能力。案件审理阶段,复议委员会有权参与重要复议案件的审理。在“案情重大、疑难、复杂;专业性、技术性较强;行政复议机构认为有必要”的情形下,复议机构可以提请复议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,并且“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应当记录在案”,表明咨询意见对于行政复议机构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,从而不再是花瓶式的程序性点缀。当然,复议委员会的咨询意见无法直接成为最终结论,行政复议机关必须以自己名义作出复议决定。
无论域内域外,复议委员会制度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,经验较为成熟、效果十分显著。韩国自1984年建立复议委员会制度始,委员会独立性不断增强,由行政复议机关内设机构逐渐获得法律上独立地位,具有很高的权威,更易获得相对人的认可。我国台湾地区自1970年建立诉愿审议委员会(即复议委员会)始,复议委员会的中立性、专业性和准司法性不断演进,如规定专家等“外部委员”占据委员会人数的1/2以上。人们更愿意选择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,使得复议案件的数量远超诉讼案件量,也证明了台湾诉愿审议委员会在整个行政救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。
自2008年开始,我国在北京、黑龙江、江苏等8个省市开展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,试点地区行政复议化解纠纷能力明显增强,行政复议纠错力度明显加大,行政复议公信力显著提升。以北京复议委员会为例,不仅积极吸纳国家部委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“外部委员”,使“外部委员”的比例远超二分之一,还强调实地调查,建立公开审理、回避等准司法化审理程序,并建立起委员会集体民主决策制度。这些举措推动北京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量和纠错率明显提升。在哈尔滨复议委员会中,“外部委员”更是占比八成以上,实现了立案主体、调查主体和复议决定主体的分离。这些举措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,试点期间哈尔滨全市行政复议案件数量远超行政诉讼案件数量,且经过复议委员会审议的案件,没有出现当事人上访或诉讼的情况,行政争议得到实质解决。此外,济宁、珠海等地的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均产生了与前述类似的良好效果。这些实践经验表明:一个独立、专业、准司法性的复议委员会对于提升复议公信力具有显著价值。
复议委员会制度本质上是一项专家决策行政程序制度,是守法政府向良治政府、善治政府转型的典型体现。可以预见,《行政复议法》修改实施后,复议委员会制度将有效促进行政复议的公正性、民主性、科学性,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,推动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功能再造。
作者 | 王青斌(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、博导、《行政法学研究》杂志副主编,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)
(原文刊载于《上海法治报》2022年11月11日B7版“学者评论”,责任编辑:徐慧)
此前报道:
《金泽刚:14年后孩子才找到,收买孩子的犯罪是否“过期” |学者评论》
《陈国栋:别让敷衍了事的 “问责” 蒙混过关 | 学者评论》
《冉克平:“劝和不劝离”不应折损法定离婚自由 | 学者评论》
《张荣芳:突破传统劳动保护框架的时机已经到来 | 学者评论》
《何红锋:政府紧急采购须审慎选择供应商 | 学者评论》
《季立刚:处置村镇银行风险须以法治化方式实施 | 学者评论》
编辑 | 王菁
如果您喜欢本文,请分享到朋友圈;想要获得更多精彩信息,请关注我,长按最下方的二维码!